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热门 > 文章内容

常州:家医入网格健康有依靠

来源:新华网时间:2023-10-26 19:22阅读量:10516   

近年来,江苏常州经开区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企业、进学校、进机关、进网格,将家医签约作为“健康经开”建设的关键。“加快推进家医签约进度,让广大群众拥有健康‘守门人’,享受到更加便捷、优质、连续的卫健服务。”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冯晖说。

常州:家医入网格健康有依靠

家庭医生“签而有约”

“签约的这几年,我们做子女的省了不少心。”潞城街道潞城花苑小区居民陈克伦的父亲瘫痪在床,又有糖尿病等慢性病在身。从前,如何照料父亲的身体,让陈克伦颇为费心,签约家医服务后,一家人有了依靠。

家医签约服务包含基本医疗、公共卫生和约定的健康管理服务。家医会主动了解签约对象健康状况、建立健康档案,对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实施有效的健康干预,帮助签约患者联系双向转诊等。

每月,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都会上门,为陈克伦的父亲检查身体,并指导家属开展护理。“有事找家医”,让陈克伦一家人直言“便利又周到”。

“近年来,常州经开区着力扩大家医签约服务覆盖面、丰富签约服务内容、强化签约服务保障。”常州经开区社会事业局卫健科家医签约工作负责人刘佳介绍,去年全区总计签约15.25万人,今年上半年总计签约9.78万人。

67个团队守望健康

骑着“小毛驴”,给居民送去一份健康约定。横山桥人民医院医生徐鸣翡是一名家庭医生,每月她都会前往横山桥镇五一村,和村医一起走街串户,用脚步丈量群众的健康路。

“除了定期下乡走访,我们还会组织开展各类健康知识讲座,为村中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成员讲解防病知识。”其间,徐鸣翡还兼职“宣传员”,在各类活动中宣传家庭医生签约工作。

村医每日巡诊、医护资源下沉、专家倾情指导,横山桥人民医院已形成“1+1+N”家医团队签约服务模式,即“1名家庭医生+1个健康管理团队+2-3名市级医院专家”。

“依托我院与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工作,我们已组建起20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。”该院副院长刘奇铭介绍,常州二院专家组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,不断提高团队慢性病管理能力。全员参与下,团队正为横山桥镇约9.4万居民守望健康。

目前,常州经开区共有67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,共计567人,其中全科医师206人、乡村医生52人,各团队积极引进二、三级医院专科医师加入家庭医生队伍。在逐步完善以家庭医生为基础的分级诊疗模式过程中,健康“守门人”的网底作用充分发挥,促进医疗和预防有效融合。

“全区大力推进‘卫生强基’建设,不断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和家医工作室建设,满足群众健康需求。”刘佳透露,今年已实现村卫生室、社区卫生服务站全覆盖,新建3个企业家医工作室、1个学校家医工作室,并筹备再建1个机关家医工作室。各卫生机构结合本院特色科室推出多种个性化家医签约服务包,满足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。

医心向党 支部共建

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广过程中,仍存在履约质量、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。

今年9月,常州经开区发布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》,明确在“签约一人、履约一人、做实一人”的基础上,推进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,计划到2025年,全区一般人群签约率达45%,重点人群签约率超80%,其中个性化签约率达30%。

“我们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智慧和力量,积极开展调查研究,聚焦民生实事,创新实施‘家医进网格’模式,将‘一网格一支部一阵地’的制度优势转化成为治理优势。”常州经开区社会事业局党委委员、社会事业服务中心主任何鸽英说。

“家医进网格”工作将以基层医疗机构党组织与网格党支部党建共建形式,通过资源共享、环境共建、问题共商、创建共抓、典型共育,发挥党建引领、党员示范作用,深化“党建与卫生”互融共促,驱动医疗资源贴合需求、精准对接、畅通服务。

“常州经开区出台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网格活动方案》,包含开展党建共建、组织集中宣传、举办健康讲座等10项举措。”常州经开区社会事业局党委书记、局长庄亚洁表示,希望借助这一方案,继“进乡”“到村”后,能够推动家医“入网”,让群众“幸福满格”。

答好群众健康答卷,常州经开区将在人员配备、资金支持等方面强化要素保障,加快推进家医“进格入网”,实现网格员与家医双向奔赴、有效融合,让“小网格”发挥“大效能”。

免责声明:该文章系本站转载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

最热文章

精选图集

车圈网 | 关于我们 | 网站地图 | RSS订阅

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。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Copyright © 车圈网 car.xqcar.cn All Rights Reserved. 皖ICP备2023005497号 .

邮箱:jokerdeyouxiang@sina.com